倉廩豐盈,珍饈滿堂,這是楚辭中向往的盛景,禮宴祭祀,鐘鳴鼎食,先人對生活與精神的追求也成就了青銅文化的燦爛。從武王墩出土的一套九件束腰平底升鼎及搭配的八件銅方座簋、八件銅簠等,我們得以窺見先秦時期代表青銅禮制的最高等級是何等森嚴又富麗堂皇。
這是一尊沉睡已久的升鼎,它工藝之精細,雕飾之繁奢,讓人深為兩千多年前的青銅技藝所嘆服。

鼎,可分為用于燉煮的鑊鼎,盛放熟食的升鼎,放置調料的羞鼎等。日常宴饗,祭祀喪葬,升鼎所用最多,又稱正鼎。
武王墩出土的這只升鼎,其平底、束腰、外撇耳的造型,明顯區別于中原地區,就如傳說中的楚王好細腰,體現了楚地的獨特審美。弧形鼎耳伸展向天,鼎腹內收成明顯的腰線,鼎足剛勁如健美肌肉。整尊鼎造型完滿,堪稱典范。

楚國青銅冶鑄曾極為繁盛,礦藏豐富,巧匠云集。這尊升鼎的雕飾也是功不厭煩,鼎腹周圍,攀附有三條龍形爬獸,猶如三只萌寵窺探鼎內美食,垂涎欲滴,栩栩如生。鼎耳的蟠虺紋,小蛇靈動不羈;腰腹的蟠螭紋,小龍機敏活潑,新穎多變,生動細膩,展現出楚地的工藝發展和文化創新。
鼎,是禮器之首,人們熟知的天子“九鼎八簋”禮制,配用的即為升鼎。按傳統周禮,九只升鼎形制應一致,只是以大小等差排列。

而武王墩楚考烈王墓出土的九鼎,款型不一,工藝差別較大,既有精雕細琢、華美如斯者,更多的為何卻是粗放樸素至極。或許是國力衰落無力新制整套禮器,不得已而挪用一部分前代珍品。

一組九鼎,穿起歷史,強盛時的華美,衰敗時的素淡,印證不同時期的楚國青銅文化,也更凸顯“鼎”的精神價值,那是無論如何,也要拼力維護的國族象征、社稷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