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北京中軸線備受關注。當年劉秉忠設計元大都,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各安排“衖通”二十九條。衖通即通常所說的胡同。東四大街應該就是皇城東側很重要的一條胡同。不過,最初它不叫東四大街,而叫豬市大街。
北大紅樓 鄧偉 攝

作家陳學昭近百年前在作品中寫過:“我常在豬市大街擺步,不論午前或午后,總之是頗想走走的時候。一陣大風刮起,飛塵濃郁的旋轉,腳下是軟軟的,眼前是模糊的,我走得極慢,而氣力用得極大,一擺一擺的走著。當這時候也不止十來只一群的三四群的豬,必必拍拍的魚貫入市。”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景觀,現在是看不到了。
而從東四路口向西走到北池子,中間經過皇城根遺址公園、北河沿大街和五四大街,就看到了筒子河與故宮的紅墻黃瓦。一路上的景觀還有中國美術館和北大紅樓。與北京許多跟水相關的地名一樣,北河沿現在已經見不到河了。北大教授劉半農當年是看到過河的,他寫道:“我不知道這條河叫什么名字。就河沿說,三院面前叫作北河沿,對岸卻叫作東河沿,東與北相對,不知是何種邏輯。到一過東安門橋,就不分此岸彼岸,都叫作南河沿;剩下的一個西河沿,卻丟在遠遠的前門外。”劉半農是生長在南方的人,他對北京城里水的走向或不甚了然,但他對這條河倒是很有好感:“歸根結底說一句,你若要在北京城里,找到一點帶有民間色彩的,帶有江南風趣的水,就只有三院前面的那條河。”他所說的“三院”,即北大三院。北大在城里不止一個紅樓。紅樓只是文、理、法三個學院中的文學院,俗稱一院,理學院在馬神廟,俗稱二院,三院即法學院,在東華門北河沿附近。
我對東四周圍固不陌生,七十多年前,我就出生在這里。但河沿、沙灘一帶去得是很少的,兒時常去的是隆福寺。翁偶虹先生寫過他陪高慶奎逛隆福寺,那時這里是北京著名的大廟會,向有“諸市之冠”的美譽,人流如海,貨物繁多,上至綢緞布匹,下至花鳥魚蟲,兼顧古玩字畫、風味小吃、民間雜耍、戲曲演出,無所不有。翁先生還請一位捏泥人兒的藝人以高慶奎為模特,捏了一出戲,并贊為“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這些都是往事,我的模糊印象是這里曾有一家百貨公司,稍長則記得街里有幾家舊書店和電影院,常在這里買書和看電影。有一家專賣灌腸的小店很有名,吃過很多次,現在不知還在不在。搬出老宅有很多年了,再來東四,很少閑逛,常去的不過首都劇場和幾家書店,目的是看戲或買書。
說到首都劇場,這是我最常光顧的地方,在這里看了四十多年的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戲,無論新戲老戲,很少有沒看過的。老舍先生的《茶館》是北京人藝的保留劇目,至今仍在上演,臺上的演員已是第四代新人,這四代人的演出我都看過。由此向南,在燈市西口右轉,即豐富胡同19號(舊門牌豐盛胡同10號)老舍先生的故居,《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24部劇作和兩部長篇小說,都是在這里創作的。老舍購買這所小院曾請示周恩來總理,后來他不無得意地說:“我這所小房是批準買的,我是作家自己掏錢買私房的頭一名!”這里離首都劇場非常近,老舍先生去人藝談劇本,會朋友,常常是溜溜達達就去了,他的身影就留在這條胡同和大街上,而他的作品和精魂則留在了首都劇場的舞臺上。北京人藝亦因老舍的作品而形成了獨特的京味兒風格。董健先生說,老舍的“內在驅動力”,就在于“高昂的政治熱情與他一貫的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成功結合。
作為京味兒文學的代表,老舍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沐浴中成長起來的,他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都是新文學的經典之作。新文化運動在北京蓬勃開展,給這個古老的城市帶來了新的活力和變化。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到為新文化運動執掌帥旗的陳獨秀。從老舍故居所在地豐富胡同西行數百米,就是位于箭桿胡同9號(現為20號)的陳獨秀舊居。這是北池子大街東側一條東西向的小胡同。出胡同沿大街北行數百米拐向東,就望見了作為北大文學院的紅樓。據說,北大校長蔡元培曾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往返于學校與住宅之間,走的就是這條路。
有人說,蔡校長請來的不是諸葛孔明,而是孫悟空。從此,沉睡千年的舊中國,再也不得安寧。陳獨秀是從上海遷居北京的,與他一起來京的,還有他創辦的《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編輯部就設在他的家里。這期間,在他的周圍,不僅有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和周氏兄弟,還有后來有“南陳北李”之稱的李大釗,由此成就了一段中共建黨史上的佳話。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鄭重地提到了陳獨秀:“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創辦于戊戌變法期間的京師大學堂,最初創建于景山東側馬神廟的和碩和嘉公主府,俗稱四公主府。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著名學者嚴復出任北大首任校長,開啟了以近代學術體系和世界高等教育通行模式整頓學校的進程。1916年,學校借款在漢花園(今沙灘)興建新樓,于1918年落成。建筑通體由紅磚砌筑,紅瓦鋪頂,故俗稱“紅樓”。紅樓前臨五四大街,這是今天的叫法,當初這里只有雙輦胡同、漢花園、沙灘幾個地名,上世紀50年代改稱漢花園大街,由于五四運動最初是在這里策劃、籌備的,上世紀60年代改稱五四大街。這里是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紅樓建成之初,李大釗就在這里創建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兩年后又秘密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以及北京共產黨小組。目前,這里已經開辟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漫步其中,仍能感受到老一輩篳路藍縷、探索前行的青春氣息。
從沙灘后街東行大約一箭之地,即東黃城根北街,這里原是中法大學,如今舊址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法大學原在西山,稱作中法大學西山學院。后將文科移至城內理藩院舊址,改為中法大學文學院。這所大學是蔡元培、李石曾為組織留法勤工儉學,在孔德學校基礎上創建的。孔德學校也是蔡元培、李石曾與北大教授馬幼漁、馬叔平、沈尹默等人一起在華法教育會會址創辦的,北大不少知名教授都在孔德教過課。它在經費上亦得到中法庚款的支持,這應該也是它和中法大學發生關聯的原因之一。它的學生畢業后是考入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預科的。著名的賈植芳教授曾憶及這里,“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高樓深院,花木蔥蘢,一派肅穆幽靜的學院風光。”北京人藝創始人之一、著名導演焦菊隱與李石曾是甥舅關系,1935年,李石曾支持焦菊隱赴法留學。留法三年的焦菊隱,大大開拓了眼界,深化了他對中西戲劇舞臺的感知和認識,為他后來的導演事業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從東四到五四大街,只有不足1000米,但這里卻蘊藏著豐厚的文化資源,是一座文化的富礦,也是一條琳瑯滿目的文化長廊。梁實秋說,這“是北平城里最漂亮的道路”,行走于此,如行山陰道上,各種景觀目不暇接,讓人流連忘返,亦深深地沉浸于其中。

《老舍先生故居》
彭世強 畫

景山前街與五四大街相連,這副楹聯為清代康熙皇帝題撰于景山公園觀德殿。全聯以情觀景、移情于景,以書房四周景物的清幽靜好托顯讀書之雅趣,語調清淡和緩,意境深邃幽遠。燈下夜讀,萬籟俱寂中傳來清揚悅耳的琴聲,伴有青松雨露滴答、秋蟲夜鳴嚶嚶,點染出清新恬雅的旨趣。秋夜綿長,棲身書齋靜享光陰美好,庭中和風清徐,滿壁絲蘿搖曳,灑落滿地的如水光華。
全聯既無濃郁的情緒抒發,也無強烈的情志表達,僅僅憑借月下琴韻、窗前蟲鳴、壁上絲蘿、庭中月華,已將優美夜景描繪得淋漓盡致,讀書問學的樂趣、清心守真的境界也自然流露,情、景、志、趣完全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