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更加點亮中國文化自信之光,也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將會更加大規模慶祝這個代表中華民族深厚積淀的節日。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春節里蘊含了非常豐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內涵。今年的春節來得早,從1月7日臘八就進入了春節,而到了2月1日大年初四,年還在紅紅火火地過著,年夜飯吃過了,重要的拜年活動基本結束了,人們的眼光聚焦到了春節的重要民俗活動上——逛廟會。
北京廟會的代表:廠甸廟會
春節逛廟會是現在中國年文化還遺留的,體現春節氛圍最熱鬧的民俗活動之一。而廠甸廟會則是最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廟會。
廠甸廟會據說起于明代嘉靖時期,迄今已有400年的歷史,其規模、特色都成為北京春節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春節逛廠甸廟會的人們社會階層不僅局限于市井平民,而是延及官宦士林。魯迅先生自1912(壬子)年初到北京,直至1926(丙寅)年離京的15年中,除壬子那年因事未去外,幾乎每年正月里都要逛廠甸,尤其是1913(癸丑)年春節,竟然去了7次之多。
廠甸廟會的形式與內容,可以說照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如面向官宦大賈的文玩業、面向知識階層的舊書業、面向宅門女眷的火神廟珠寶業,以及面向普通市民的民俗工藝、年畫耍貨、兒童玩具種種,使得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都能各取所需。廠甸廟會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停辦。2001年恢復時,成為當年京城春節盛景,并一連在南新華街舉辦了好幾年。到了2006年,我國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廠甸廟會隨后也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十類民俗廟會中,第一個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錄,與上海的豫園、南京的夫子廟、成都的青羊宮并稱為中國最有名的四大廟會。

因交通和環境問題,之后廟會的文市部分還留在原地,而民俗及售貨部分則搬遷至陶然亭公園內舉辦。
由于現代社會傳統節日放假的原因,近代的廟會最鼎盛期是在正月初一至初七之間,歷史上廠甸廟會則是舉辦15天。
廟會文化的與時俱進
在北京春節廟會中,有東、西兩廟之稱的廟會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謂東廟即指隆福寺廟會,西廟即指護國寺廟會,廟會期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護國寺)和初九、初十(隆福寺)。1930年,當時市政當局又將該東、西廟會改為不僅在春節舉辦,而是將農歷改為公歷,即公歷每月7日、8日和9日、10日分別開放。所以,東、西兩廟廟會逐漸形成了兩個廟會其自身的特色——成為市集類的商貿場所。例如護國寺廟會中的特色小吃和民俗手工藝,隆福寺廟會中的書肆(書店)和照相館、電影院的興起,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的廟會形式與時俱進的新特點。其實,北京四九城還有類似的這種常設廟會,比如花市、土地廟、白塔寺等地的廟會。而春節中,還有一個非常受百姓喜愛的廟會——白云觀春節廟會也是在正月初一開設,由于它是道家文化為主題的廟會,如像打金錢眼、摸石猴、寫福字等諸多祝福類民俗活動非常受百姓的歡迎。這也是它比正陽門關帝廟和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那里游人多的緣故。

老北京的春節活動從臘八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達到春節活動的最高潮,之后春節活動就告一段落。老北京人都說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鬧”字就是元宵節有吃元宵、放鞭炮、觀花燈、燒火判、走百病等民俗活動。尤其前門正陽門的五牌樓一帶、燈市口大街、西單牌樓、東安門大街、東四牌樓、地安門至鼓樓大街,商家都爭掛五彩斑斕的各種花燈,皇家衙署如工部、兵部、光祿寺都要掛上爭奇斗艷的新燈。趁市民觀燈,也會形成臨時性的商業網點,但不屬廟會的范疇而屬于春節燈會范疇。
廟會是“中國的狂歡節”?
我從20世紀80年代調到原宣武區工作,后參加了宣武區作家協會,地處宣武區的廠甸廟會對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至今還記得2001年闊別幾十年的廠甸廟會重新開辦,我與著名的京味作家李金龍和主辦廠甸廟會的宣武區文化館的康國慶館長參與多屆廠甸廟會的各項活動,特別是參與那幾年“北京市民最喜歡春節廟會和燈會”的征文,并好幾次獲獎,且連續四年被北京市文化局聘請為“北京市民最喜歡春節廟會和燈會”評委,與著名民俗專家趙書、市文化局非遺保護中心的石振懷主任等專家學者,學習到許多北京廟會的歷史文化知識,使我對廠甸廟會的認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和理解。之后,我專門研習過廠甸廟會的各種老玩意兒,并參與《北京志·非物質文化遺產篇》廠甸廟會的撰寫。印象最深的是那八個字:“雅俗相濟、商娛相融”,這也是對廠甸廟會最精確的概括和總結。

北京廟會活動與一年一度的春節密切聯系在一起,成為春節喜慶的一項重要節日內容。近年來,意在將春節廟會打造成“中國的狂歡節”之議很多。其實,西方的狂歡節與中國的廟會并不盡相同,而中國的廟會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漸漸地消失了以寺廟宮觀為依托的宗教色彩。這些都是中國歷史與社會發展的必然。
如今,春節廟會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一個歷史名詞。在北京乃至中國的當代社會生活中,它應該是在春節這一特定時間里,集休閑、娛樂、交流、購物為一體的臨時性場所,成為豐富春節假期的一項具有吸引力和觀瞻性、參與性的活動。改革開放后,以北京1984年最早開辦的地壇文化廟會和龍潭湖廟會為例,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辦廟會。它們并非是舊時廟會的延續,而是在廟會中,既融入了一部分傳統形式,又開創了適應時代的新內容。
如今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用發展的眼光看今后北京春節廟會,我覺得可保留一些傳統的廟會形式。如廠甸廟會,長遠的打算可以考慮改成步行街,在旁邊開辟公交線路,像北京的大柵欄和王府井那樣,這樣就依舊可以仍在原地舉辦。另外,北京廟會要盡可能地保持原有的特色,并留有更多的可塑空間,變為體現北京人文化自信創新發展的園地。使之成為更富有文化內涵,適應不同社會層次人群需要的北京春節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