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來品種的獅子而言,北京地區確實是它們的“家”。其實,范圍擴大至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獅子的身影。就拿北京城內外來說,活獅子(北京動物園、野生動物園等)、石獅子、銅獅子、鐵獅子的數量,就難以算清。
這里單講北京的鐵獅子。有關此話題的權威解讀,來自北京文史學者梁欣立先生。梁先生在《中軸線文化游典:古獅》一書中,對北京境內的鐵獅子,有過全方位的介紹。咱們不妨來讀一讀。
北京作為金、元、明、清四代都城,應有許多鐵獅子,可留存下來的不多。因鐵獅子是生鐵澆鑄而成,可以砸碎回爐冶煉重新鑄造。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占領北平和民國時期國民黨統治,都搞過大規模收銅鐵做槍炮的事;此后,由于煉鋼煉鐵等,鐵獅子也被毀了不少,這些都是北京鐵獅子減少的原因。
北京東城有條古老的胡同叫鐵獅子胡同,當年胡同寬不過幾米,位置就是平安大街東側一段,胡同舊址現今是張自忠路的部分。明崇禎年間,崇禎帝有位寵愛的貴妃姓田,“妃在當日頗得上寵幸”。田貴妃的娘家就在東城的鐵獅子胡同里,其父田宏遇因田貴妃得寵,為炫耀其門第,將一對鐵獅子放置在胡同口,人們便把胡同叫鐵獅子胡同。
明末清初江蘇太倉人吳偉業,號梅村。他在清順治十年(1653)調京城任官時寫了篇《田家鐵獅歌》,贊美形容了一番鐵獅子胡同里的鐵獅子,還把巷里的鐵獅子與河北滄州鐵獅子、盧溝橋石獅做了對比,這在歷代詩文中不多見。
明代滅亡,崇禎帝自縊于景山一帶,田宏遇家也沒得到好結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震鈞《天咫偶聞》記載:“鐵獅子胡同,雙獅在一狹巷中,已破碎……今獅半埋土中,銘詞有無不可知。”可見,鐵獅子胡同里的鐵獅子被埋土中,只剩半個身軀,沒人待見。
又過了若干年,有說把鐵獅子運到鼓樓前擺放,也算“發揮余熱”。清末西洋照相技術傳入中國,北京的外國人頗多,當然有許多外國人來到北京用相機鏡頭記錄了北京那時的場景,鼓樓是著名古跡,拍攝者自然不會錯過,然而在留存下的鼓樓老照片中,始終沒有見到鐵獅子的影子,推測鐵獅子很早就被人砸碎煉鐵去了……
經歷幾百年風風雨雨,北京珍貴的鑄鐵古獅留存在五個地方:
一是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兩只鐵獅子,但并不是一對。一只是珍貴的早期鐵獅子,身上鑄有金代“泰和八年”字樣;另一只是身上多處有殘缺,蹲坐姿勢的鑄鐵獅子。
二是覺生寺(大鐘寺)東跨院收藏的一對清代鐵獅,鐵獅高1.4米,蹲坐在石刻須彌座上,是籌建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時征集來的藏品。
三是東城區花市回民實驗小學教學樓門口的一對鐵獅子,是小學校址原灶王廟的遺留物,鐵獅子身上鑄有當年捐款鑄造的幾十個人的名字和時間: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特殊時期,鐵獅子被運到北京工美公司倉庫,免遭損毀。20世紀80年代在小學校長的爭取下終于把鐵獅子要回到學校。
四是通州文廟收藏的一只原通州漕運使分司署的鐵獅子,鐵獅身上鑄有文字,為元代“皇慶二年八月”和“鎮宅大吉”等字樣。
五是廣化寺般若堂前的一對鐵獅子。北京現存鑄鐵古獅有三只單個的,三對成雙的,總共九只古鐵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