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行業內認為多項政策的落地、主流車企的表態等多種跡象似乎正在暗示:車市反卷力度逐漸加大,價格戰即將落幕。但經觀察,多種“隱形價格戰”的手段正出現在公眾視野。
2025年上半年汽車市場已在復盤階段,行業競爭模式正處于深刻轉變的時期,過去幾年,愈演愈烈的無序價格戰已為行業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傷害,企業的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產業鏈上下游遭受沖擊、供應商和經銷商正面臨困境。
隱形價格戰仍在繼續嗎?是否所有價格競爭的形式都應被監管約束?中國汽車市場是否會加速出清?本期《轟鳴》由搜狐汽車總編輯張麗玥主持,邀請武漢汽車行業協會會長陳斌波、車聯天下創始人 CEO楊泓澤、國家信息中心信產部汽車市場處副處長王光磊一起深入分析。以下為直播實錄(經編輯整理)。
01上半年車市分析:總體向好 波瀾不斷
王光磊:
今年上半年整個國內市場批發需求同比增長約12.8%。以舊換新政策發力、持續,我們估計月度拉動力超150萬輛。今年上半年整體車的價位進一步向中低價位集中,10萬以下的占比還在明顯上升,1到5月的平均車價大概是16萬,對比去年年底是16.9萬,前年是17.8萬,可以看出最近連續兩年平均車價是在下降,整個購車的結構明顯偏向于小車。
陳斌波:
整體來說數據很好,因為這也是多年來第一次有兩位數增長,無論是產銷還是終端的銷售的數據。但是從市場、從業者的角度,我覺得上半年內卷程度更高。不光是車價降低,更重要的是行業的整體利潤在降低,這是我們要去面對的最嚴峻的現實。去年大概經銷商退網4000多家,我估計今年經銷商退網的力度還會加大。
02 價格戰要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基礎上
王光磊:
我們有一個價格指數的跟蹤。今年其實降價的激烈程度跟以往前兩年比已經是減弱了。像今年1到6月份,我們的車價全市場的降幅大概是3.5%,去年是6.4%,前年是5.6%。我們覺得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以舊換新的政策從去年下半年出來了之后,我們就看到去年下半年整體降價的節奏就開始出現放緩了。另外一塊我們看到,反內卷有一系列的措施,相關的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在終端上都是采取了一些實質性的動作,所以我們相信,下半年整體價格下降的幅度會進一步趨緩。
陳斌波:
真正的價格戰反映在終端,以終端價格為主來判斷價格戰的程度和降價的幅度。一般情況下,官降都是廠方采取了一種手段,補充市場價格和它的價差。現在其實到了這個程度,終端價格要再繼續下降的可能性變小。因為在終端推動整個價格變化的最主要的還是經銷商,經銷商的生存狀態變得比較差以后,經銷商降價去做的能力和動機就在減弱,除非整車廠進一步補貼經銷商,經銷商才能進一步下調價格。
張麗玥:
我們看企業去年的財報表現,除了利潤率在不斷下降,大多數企業的營收也在下降,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說通過補貼促銷的方式,對于腰部以下的企業來講,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了。
陳斌波:
腰部以下的企業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生存下去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之下,它的選擇是兩種,一種是繼續跟,另外一種是你要接受價格不動,在市場占有率進一步下降的可能,實際上就處于兩難之間。就像我經常說的一句,汽車行業一定要重新走家電行業走過的路,市場的規則的邏輯我想并不僅僅是政策能夠去托底的,它只能延緩這個進程,而不能改變這個進程。
楊泓澤:
價格戰是無法避免的,由于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原因,而導致必須有一個市場的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目前我看到價格戰有幾點我認為需要通過法律、輿論方方面面來進行規范和約束的。
第一,企業虧損降價。一個企業不能保證自己健康正常的生產經營,保證我們的現金流,在這種情況下降價,我認為這是不應該被鼓勵的。
第二,一方面拿著補貼,一方面降價。我認為這個東西是不應該被鼓勵的,這不能反映真實的成本能力。
第三,我們也要注意到可能會出現行業頭部越來越集中,相對壟斷能力的產生導致的降價能力。
第四,經銷商在高昂的庫存面前不得不降價來清理庫存,這種對經銷商的傷害也是極大的。這是必須用行業的制度規范來進行約束的。
這四種降價情形我認為是要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之外,如果大家是基于一個市場的競爭進行降價,我認為既是不能避免的,也是沒有必要去更多地約束它的。
張麗玥:
我覺得其實現在政府對于反內卷的規范也是在不斷完善的,對經銷商還有供應商六十天的賬期,產業鏈企業有沒有感受到?
楊泓澤:
我非常高興看到了這個行業、政府、相關的企業都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整車企業從制定新的回款賬期這樣一個制度,僅僅是一個起點、是一個目標的設立,要實現這個制度,這些工作我認為是需要一個挺長的時間才有可能把它落實下來。我估計沒這么快,可能九、十月份能落地實施,我都會為它鼓掌叫好的。
03市場仍在出清 反卷仍需時間
張麗玥:
我們市場的激烈競爭,現在是不是到了一個矛盾點?一方面我們需要它優勝劣汰出清一些企業,但是我們一方面還希望它的節奏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講,能夠是一個平緩的過程。
陳斌波:
現在就是一個產能要出清的過程,要找到一個新的平衡。供需之間不找到一個平衡,價格戰是不可避免的。我覺得兩三年之內可能會有一個基本清晰的格局,但是兩三年之內能夠把所有的狀態就確定下來,我認為還不可能,因為有好多的其他的要素在左右這個變革的時間的到來。
現在國內的產能,有一種說法是5000多萬,但我們國內現在的總需求就是2600萬臺左右,如果加上出口的,我們今年600萬臺,總需求3200萬臺左右的量,我想供求不匹配是很明顯的。大家都希望留在牌桌上,就看你的資源能不能支撐到那個時候。
王光磊:
從我這來看,其實這個價格戰打得有點特殊,一方面確實有供求的大背景。另外其實有電動化的影響。
最近三年,電動化增長率每年約10%,約一兩百萬輛,這部分消費者放棄了燃油車,其實每年都在形成新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新能源的核心的一些原材料的價格都在不斷降價,企業也用各種各樣的新的工藝的方式來節約成本,它的快速降價其實這些燃油車車企是抵御不了的。所以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尤其合資品牌,車的價值其實在被顛覆,出現了銷價和定價的倒掛,所以才有了經銷商出現了很多現金流問題。
我們覺得政府的干預其實是非常必要的,這個降價如果要是正常的市場競爭的良性的降價,其實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的。政府之所以去干預,我理解核心的問題還是在于這里邊有一些市場自身失靈的問題。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想辦法加速讓產能實現出清。所以政府在做這套反內卷的時候,它其實是有治標的部分,也有治本的部分,但是肯定這個時間會有一個進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