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日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出超寬帶光電融合集成系統,首次實現全頻段、靈活可調諧的高速無線通信,有望為未來更暢通可靠的6G無線通信提供保障。該系統的無線信號從0.5GHz(千兆赫)到115GHz范圍內任一頻點都可實現高速傳輸——這一全頻段兼容能力國際領先。該系統還具有靈活可調諧能力,在信號受到干擾時,能動態切換至安全頻段建立新的通信通道,提升了通信的可靠性和頻譜利用效率。這一成果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在6G核心技術研發領域邁出堅實一步,也為6G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6G時代離不開AI助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果說5G是“端-邊-云”協同的起步,那么6G要實現的是“通信-感知-計算”的深度融合。北京大學電子學院副院長王興軍教授表示,通過植入AI算法,這種新系統將催生更靈活智能的AI無線網絡,不僅可在多種復雜場景下應用,同步實現實時數據傳輸與環境精準感知,還可自動規避干擾信號,讓網絡信號傳輸更安全通暢。
在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ITU-R)確定的IMT-2030六大使用場景中,“AI和通信”作為超越通信的服務場景,支持分布式計算和AI應用,包括數據采集、本地/分布式計算卸載、分布式AI模型訓練和推理等。典型用例包括IMT-2030輔助的自動駕駛、醫療輔助設備間自主協作、跨設備/網絡計算密集型操作的卸載、數字孿生的創建并用于預測等。為了支持新使用場景,IMT-2030除了傳統的通信能力外,還需要新增AI能力與感知能力。
業界普遍認為,協作機器人將是未來6G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但這種機器人需要依賴時延低、學習/推理精度高的AI服務才能工作。例如,當人類用語音指示機器人去拿某個物品時,首先要能理解自然語言指令,然后規劃每個機器人負責的子任務。無論是理解還是規劃,都離不開高效訓練的大(語言)模型,而這些模型會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和內存資源。借助本地視覺或控制模型,機器人能從感知的圖像中檢測到物體,并規劃子任務的路徑軌跡和相應的控制決策。
這樣,AI機器人就能與網絡協作,利用網絡提供的超級AI能力,實現復雜任務規劃。機器人還可以基于網絡相互合作,通過協作訓練、分享和學習彼此的經驗提升本地模型的性能。
6G與AI融合,引發終端形態和交互方式的革新
在數字技術飛速演進的浪潮中,6G與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正突破傳統通信邊界,推動終端形態從單一工具向多元智能載體蛻變,交互方式也從 “人適應機器” 邁入 “機器理解人” 的全新階段,為未來人機物協同生態注入強勁動力。
過去,手機幾乎是個人通信與智能交互的唯一核心終端,功能局限于信息傳遞與基礎應用。而6G與AI的結合,徹底打破了這一格局,催生了終端形態的多樣化革新。一方面,可穿戴設備如智能眼鏡、柔性手環等成為 “人體外顯延伸”,通過輕量化AI模型與多傳感器融合,實現雙手解放的實時交互,例如智能眼鏡能基于6G低時延網絡,實時識別周圍環境并提供導航、翻譯等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終端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形成多端協同的 “智能體集群”,手機、智能家居、車載終端等通過6G的通感算一體化能力,實現數據共享與任務分工,比如用戶通勤時,車載終端可無縫承接手機未完成的會議預約,同時聯動智能家居提前調節室內溫度。
交互方式的變革則更為直觀。以往,用戶需通過觸控操作APP完成任務,而如今,6G與AI讓“意圖交互”成為可能。依托6G的高速率與AI的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技術,用戶只需以語音、手勢甚至眼神表達需求,智能終端就能快速拆解意圖并調用資源執行。例如,用戶說 “整理今天的工作文檔并分享給團隊”,終端會自動檢索相關文件、分類整理,再通過6G網絡實時傳輸,無需手動打開多個應用;同時,內容服務也從“檢索式”轉向 “生成式”,AI可基于用戶偏好,結合6G實時獲取的場景數據,按需生成文本、視頻等內容,如旅行時,終端能實時生成包含當地景點、美食的個性化攻略。
6G智能化之路面臨重重考驗,亟需加強“軟硬”基建建設
盡管前景璀璨,但6G智能化之路面臨重重考驗。
首先是“數據饑渴”問題,訓練網絡AI模型需要海量高質量數據,而數據分散在運營商、終端廠商、互聯網企業手中,難以共享利用。例如,Open AI訓練GPT系列模型,需要整合來自全球范圍內的大量文本數據,包括網頁內容、書籍、論文等,這在6G網絡下涉及多方數據的協調與合作,目前存在較大障礙。
其次是要平衡“實時性”與“復雜性”,通信決策需在毫秒級完成,而復雜AI算法計算耗時,如何在短時間內做最優決策考驗算法和算力。以智能交通中的自動駕駛場景為例,車輛需要在極短時間內根據路況、其他車輛行駛狀態等做出決策,6G網絡下復雜的AI算法要實現實時響應難度巨大。再者,若網絡核心智能系統被攻陷后果嚴重,因此更需加強安全建設。
所以,加強“軟硬”雙方面的基建建設是重中之重。在數據方面,需要建立相關機制,促進運營商、終端廠商、互聯網企業等數據擁有方加強合作,推動數據的共享利用,例如構建安全的數據交易平臺,在保障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實現數據流通。在算力建設上,要大力發展先進的計算技術,如量子計算、邊緣計算等,提升計算效率,滿足復雜AI算法的計算需求。例如,通過在網絡邊緣部署算力強大的服務器,減少數據傳輸延遲,快速處理本地數據。在安全建設方面,要研發更先進的加密算法、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等,構建多層級的安全防護體系,確保網絡核心智能系統的安全。如采用區塊鏈技術,對數據的存儲和傳輸進行加密和驗證,防止數據被篡改和竊取。
只有強化“軟硬”基建建設,6G與AI的融合才能更好地重塑通信生態,推動通信技術邁向新的高度,為各行各業的智能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