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假期期間,一則“212越野車爬坡翻車”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畫面中,一輛標注“212”字樣的越野車在攀爬坡道中突然翻滾,A柱嚴重變形、前車蓋被壓得凹陷、前車窗碎裂,盡管萬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車輛受損的畫面仍讓不少越野愛好者揪心。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事故不僅引發了公眾對越野安全的討論,還意外將兩家名稱相似卻毫無關聯的車企推上了輿論風口——北汽集團與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由此展開的品牌澄清與行業思考,遠比事故本身更值得深究。

北汽集團緊急“拆關系”:兩次澄清背后的品牌守護戰
面對網絡上愈演愈烈的“北汽212翻車”傳言,北汽集團的反應堪稱迅速。10月5日,其率先在網上發布《澄清聲明》;10月6日晚,又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多個渠道再次發聲,核心目的只有一個:明確切割與涉事車輛的關聯。

聲明中,北汽集團清晰指出,涉事212車型是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2024年推出的產品,而該公司已歸屬山東魏橋新能源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北汽集團無任何股權或產權關系”。事實上,這并非北汽集團首次做此類澄清,去年該公司就曾公開表示,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在產品和宣傳中,多次使用“北京”“北京汽車”“北汽”等易混淆的商標、字號,還頻繁提及井岡山、212等北京汽車工業歷史元素,當時便引發過一輪品牌認知混亂。

站在行業觀察者的角度,北汽集團的“急剎車”不難理解。作為連續13年入圍《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汽車行業骨干企業,其旗下品牌承載著“中國越野車發明者”的歷史標簽,品牌聲譽是經過數十年積累的核心資產。此次事故若被誤植到自身,不僅可能影響消費者對北京越野產品質量的信任,還可能波及整體品牌形象。因此,兩次澄清既是對公眾認知的糾偏,更是對自身品牌資產的守護,而聲明中“保留對刻意誤讀或抹黑行為的法律追責權利”的表述,也體現了其對品牌權益的堅決態度。

品牌“撞臉”難題:消費者該如何區分?
為何一場看似清晰的事故,會引發如此大規模的品牌混淆?答案藏在兩家企業的“淵源”與產品的“相似性”里。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北京汽車制造廠”,早年間確實與北汽集團存在歷史關聯。但隨著企業改制與資本運作,該公司已被山東魏橋集團收購,生產基地遷至山東青島,成為一家民營企業;而北汽集團總部仍在北京,業務涵蓋整車及零部件研發制造、汽車服務貿易等,兩者早已是獨立運營的市場主體。
可問題在于,歷史淵源留下的“認知慣性”,再加上產品層面的高度相似,讓普通消費者很難分清。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推出的212車型,在外觀設計和車型命名上,都與北汽集團旗下北京越野系列高度貼近;更關鍵的是,其宣傳策略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混淆——沿用相似的品牌標識元素、綁定相同的行業歷史記憶,相當于在消費者認知里“搭了便車”。

從行業角度看,這種“品牌近似”現象并非個例,尤其在汽車行業發展早期,部分企業因歷史沿革、股權變動等原因,容易出現品牌標識、產品名稱的“交叉地帶”。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多元化競爭時代,消費者對品牌辨識度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種“模糊化”操作不僅可能侵犯原有品牌的權益,更會讓消費者在選購、維權時陷入困惑??陀^來說,相關企業有責任通過更清晰的品牌標識、更差異化的產品設計,主動規避混淆風險。
事故之外的反思:安全才是越野車的“第一豪華”
盡管北汽集團反復強調涉事車輛與自身無關,但在此次聲明中,其仍主動提及“安全是越野車最大的豪華”,還號召“越野愛好者享受樂趣的同時注意安全”。這種“不避事”的態度,既符合其“中國越野車發明者”的行業地位,也點出了越野領域一個被部分人忽視的核心問題——安全永遠比“硬核”更重要。

越野運動本身具有一定挑戰性,爬坡、涉水、穿越復雜路況等場景,對車輛性能和駕駛者技術都有極高要求。此次涉事車輛在專業攀爬賽中翻車,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A柱嚴重變形的畫面也提醒著所有人:即便駕駛的是主打“硬派”的越野車,也不能忽視安全邊界。一方面,車企需要在產品研發中把安全性能放在首位,比如強化車身結構、優化安全配置,讓“硬派”不僅體現在通過性上,更體現在抗風險能力上;另一方面,越野愛好者也需理性看待越野運動,遵守安全規范,避免盲目追求“極限操作”,畢竟無論車輛性能多強,“安全駕駛”才是享受越野樂趣的前提。

AM車鏡總結:
此次212翻車風波也是一次行業警示:隨著越野車市場逐漸升溫,無論是車企還是消費者,都需要建立更成熟的“越野認知”——車企要明確品牌邊界、堅守安全底線,消費者要學會辨別品牌、重視安全駕駛。只有行業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讓越野文化在健康、安全的軌道上發展,避免類似的品牌混淆與安全風險反復出現。

目前,北汽集團的澄清已為這場風波提供了官方定論,希望公眾能理性看待事故,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而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這場風波留下的關于品牌辨識度與越野安全的思考,才是更值得長期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