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蘋果史上最大降價”、“蘋果手機大降2500元”、“iPhone降價”等話題以及國補實打實的降價之下,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下滑態勢終于有所改善。
蘋果公司2025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總營收為940.36億美元,同比增長10%;凈利潤為234.34億美元,同比增長9.3%。其中,大中華區營業收入為 153.7 億美元,相比較去年同期的 147.28 億美元,同比增長4.35%。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財報會議中提到稱,“國補確實適用于我們的一些產品,這顯然是有幫助的。”

淡季不淡
實際上每年的Q2季度都是智能手機的銷售淡季,Q3季度有新機型的對沖,以及暑期+開學的帶動,其銷量會比Q2季度要好。信通院的數據顯示,2025年4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503.8萬部,同比增長4%;2025年5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371.6萬部,同比下降21.8%。
智能手機廠商一般為了秋季的旗艦機也會選擇在該季度降低推出新手機的頻率,這就更加降低了消費者的購機欲望。
蘋果公司2024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大中華區是唯一收入出現下滑的地區,該季度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區的營收147.3億美元,同比下跌6.5%。與之相比,蘋果公司2025財年第三財季在大中華區的增速為4.35%。
IDC公布的2025年Q2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數據顯示,二季度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4%,降至6900萬部,其中,iPhone以960萬臺出貨量排名第五,同比下滑幅度為1.3%,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從這一點來看,雖然Q2季度是智能手機行業的淡季,但蘋果公司卻做到了“淡季不淡”,考慮到蘋果手機的平均客單價較高,蘋果手機Q2季度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真的夠穩。
降價和對手
這輪國補和降價對智能手機行業的影響在于,消費者面對各種降價會陷入“眼花繚亂”的地步,包括華為、一加、小米、vivo、OPPO、榮耀等手機廠商都在降價,且降價幅度還不低,動輒一兩千元,最少也有好幾百元,一個錯選,可能就會損失大幾百塊。
也就是說,在全行業都有國補,都有各種各樣降價的情況下,消費者會怎么選?最終還是回到兩點上:
1.準備花多少錢的預算;
2.手機品牌。
這里消費者的復雜心理活動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有的消費者一看:哇,iPhone 16都這么便宜了,要不買來用用看?在Q2季度,原本起售價為7999元的iPhone 16 Pro,在降價疊加國補的情況下,最終只要5499元,雖然儲存空間只有128GB,但有些用戶也還是能接受的,畢竟蘋果的品牌擺在這里,華為、小米、vivo、OPPO等旗艦機的價格可能也跟這差不多,那不如試試iPhone 16 Pro。

當然,也有的消費者一看:哇,降價幅度是很大,但還是買不起!再去看看華為、一加、小米、vivo、OPPO、榮耀的手機,去年的老款機型降價幅度也很高,看著也很便宜,算了不如買華米OV,反正之前的手機用著也還行,沒必要追蘋果,撈便宜最快樂。
如果所有人都在降價的情況下,消費者也會去看品牌,這種情況下,蘋果手機還是很有優勢。盡管一開始外界會吐槽“iPhone 16沒創新”、“iPhone創新路不足”、“iPhone 16不如安卓”,當初,消費者對iPhone 16各種各樣的期待落空后,確實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意味在里面,消費者會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數落iPhone 16。然而,真當iPhone 16開始降價的時候,消費者就坐不住了,品牌,品牌,還是品牌。
對于華為、一加、小米、vivo、OPPO、榮耀等手機廠商的用戶來說,他們現在也不是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機,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后,消費者對于各個品牌可能都有自己的印象,以前,消費者可能還沒怎么試過華為、一加、小米、vivo、OPPO、榮耀們的旗艦機,但是真用了之后,就會有自己獨特的使用體驗。
當前的智能手機確實很經用,正常用個三四年都沒問題,但時間更久的話,就會出現掉電、卡頓以及碎屏等問題,有些可能是手機的問題,有些可能是自己的使用習慣所導致。那么,消費者當前換手機的因素是:
1.穩定。
2.能用得時間久一點。
拍照、充電、屏幕等新功能對于消費者來說確實很好,但也僅此而已,試過了,接下來就是要考驗穩定性和耐用性,這就又回到了一點——品牌。
蒂姆·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到稱,自2007年推出以來,蘋果已累計出貨30億部 iPhone。中國的iPhone用戶數量達到歷史新高。
Q2季度對于蘋果手機的優勢還在于,競爭對手對其的合圍壓力小。
信通院的數據顯示,2025年4月,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50款,同比增長47.1%,其中5G手機19款,同比下降17.4%;2025年5月,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39款,同比下降23.5%,其中5G手機13款,同比下降55.2%。
一方面,華為、一加、小米、vivo、OPPO、榮耀等手機廠商沒有高頻率地推出新手機;另一方面,國內的手機廠商在功能創新上也面臨臨界點,它們并沒有遠超蘋果的水平。

華為、小米、vivo、OPPO、榮耀等手機廠商目前比蘋果手機最大的優勢就是折疊屏,但折疊屏手機的BUG在于普遍售價相對較高,雖然目前價格也被手機廠商拉下來不少,但價格還是不低,這就限制了它們的銷量。對于不愿意選擇折疊屏手機的用戶來說,它們可能還是保守地選擇iPhone 16。
競爭對手們對蘋果手機的高度沖擊一般會在每年Q3、Q4季度,Q2這種比較平淡的季度反而給了iPhone 16以契機。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降價,iPhone 16降價就變“香”是真的,還是有不少用戶會青睞蘋果手機。但如果沒有降價呢,蘋果手機拿什么爭?
蒂姆·庫克提到稱:“iPhone收入增長是因為iPhone 16比去年同期的iPhone 15更受消費者歡迎。”其實,倒也不是iPhone 16比iPhone 15更受歡迎,純粹是因為消費者的可選項并沒有那么多。
現在回過頭來看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十多年的競爭,能為消費者提供“穩定靠譜”的產品,真的是一項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