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多重努力沖高均難以實現破局后,五菱選擇借助外援華為謀求向上的突破;不過,在國內市場已經遍地“華系車”的競爭局勢下,先天存在短板的五菱將面臨更多挑戰,勝算難言。
五菱借力華為再向上
無論是五菱品牌自身推出的五菱星光系列、還是旗下寶駿品牌推出的寶駿云朵、云海、享境等車型,均未能實現五菱向上突圍的野心。
而前不久,業界傳出消息,上汽通用五菱將與華為實現合作上的升級,消息稱五菱與華為合作的落地產品,將會是寶駿品牌車型,合作模式或采用Hi模式。關于雙方合作模式以及首款車的落地時間,中車網也向上汽通用五菱方面進行求證,對方表示,“相關信息還請關注官方平臺。”
不過,上汽通用五菱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則曾答復,“上汽通用五菱與華為合作的車型,預計會在今年四季度正式亮相。”
上汽通用五菱與華為合作升級的消息并非完全沒有征兆,早在今年二季度時,就已有消息傳出,寶駿品牌計劃推出一款全新得SUV車型,該車將搭載華為ADS高階智能駕駛方案,最快將于年底上市,售價區間15-25萬元。而該車目前即被業界視作,雙方Hi合作模式下的首款車型。
雖然尚未明確具體的合作細節,但此次,上汽通用五菱與華為牽手的用意顯而易見,是五菱在乘用車市場向上突破的一次全新嘗試。
從五菱品牌的發展角度來看,其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已經牢牢占據了一席之地,宏光MINI EV上市至今,仍是細分市場內地位舉足輕重的重量級產品。7月,該車銷量達到2.7萬輛,在全乘用車市場,排名第三;今年1-7月,宏光MINI EV累計達到19.8萬輛,依然高居A00小車市場銷量榜首。

同時,上汽集團產銷快報顯示,今年1-7月,上汽通用五菱累計銷量87.4萬輛,同比增長35.31%,是上汽集團旗下增幅最大的板塊。
可以說,今年以來,上汽通用五菱在銷量增長,以及新能源轉型上在上汽集團都是排名靠前的存在。不過,從銷量結構上來看,五菱始終是在“低價市場”發力,在其心心念念的10萬級乃至更高級別的市場,并無過多建樹。也基于此,上汽通用五菱始終受困于產品盈利水平不高的問題。
向上屢屢難破局
上汽集團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上汽通用五菱2024年實現營收779億,歸母凈利潤約為10.4億元,較上年雙雙實現增長。
然而,雖然上汽通用五菱經營業績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結合同年上汽通用五菱134萬輛的銷量來看,這意味著,上汽通用五菱2024年的單車凈利潤約為776元,依然是典型的“薄利多銷”的表現,較2018年時單車凈利潤的高點2000元,實際還較存在不小差距。
單車利潤微薄,即在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更容易受到市場沖擊。
事實上,在國內市場中,向上突破已經是上汽通用五菱的一塊心病,燃油車時代的寶駿與新寶駿的故事暫且不談;進入新能源時代后,上汽通用五菱就進行了多輪向上突破的嘗試,從寶駿的新能源煥新,到五菱品牌自身的星光系列等等。不過,截至目前,都還未能取得很好的突破。

2023年,寶駿品牌拉開了新能源煥新的序幕,先后推出悅也、云朵等車型,但產品表現整體上呈現了高開低走格局。再到2024年,寶駿在營銷策略上謀求以“科技平權”破局,將高階智駕搭載在更多產品上,如寶駿悅也Plus、寶駿云海,但這一輪產品攻勢,同樣未能達成預期。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寶駿悅也Plus、寶駿云海在市場中聲量平平。前者月銷不過千輛,而后者月均銷量約在2000輛左右,離成為市場主流選擇還有一段距離。再到2025年,寶駿又于上海車展期間,推出了品牌首款C級轎車寶駿享境,售價12.98萬、力圖向上。而截至7月,享境累計銷量1278輛,上量阻力空前。

需要關注的是,在寶駿向上的同時,五菱本品牌自身,在五菱銀標之下,也推出了諸如五菱星光系列的產品,向上突圍。
從2023年底到2024年,五菱先后推出了五菱星光、五菱星光S兩款產品,原主攻10萬級別新能源市場。但遺憾的是,五菱星光、五菱星光S兩款產品雖一度取得突破,取得月銷過萬的表現,但在后期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比亞迪、吉利等主流品牌的強勢競品蠶食了市場份額。
華為賦能“冷熱不均”
在國內汽車市場上,擁有華為的賦能,確實能為品牌帶來一定程度溢價提升,東風小康“搖身一變”成為賽力斯,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問界品牌,更成為華為賦能成功的經典案例;同樣聚焦于低端乘用車市場的江淮汽車,更是能背靠華為,開始對百萬級豪華市場進行“收割”,尊界S800號稱67天大定過萬。
8月13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在深藍汽車新品發布會上表示,“通過六年的時間,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的汽車已突破100萬輛。”對于華為的賦能作用,有業內人士曾對中車網表示,“對于非頭部的新能源品牌,很難自主形成差異化優勢,所以華為是可以作為外部因子提升自己品牌的杠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擁有華為的賦能,市場表現不佳的品牌不在少數,如與奇瑞聯手打造的智界,自誕生以來幾經波折,還未完全破局。
同時,Hi模式下,至今還沒有誕生出能夠與問界比肩的品牌。
Hi模式下,華為在產品聯合打造中,介入的是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激光雷達等超過30個以上智能化部件的全自研技術部分。“我們提供HI全棧解決方案,但產品設計、產品定義由車企做,也就是產品體驗設計、產品定義,主要由車廠把握和主導。”此前,余承東曾表示。
如極狐、阿維塔、深藍、廣汽傳祺、嵐圖等一眾Hi模式下的品牌,雖在各自所處細分市場中有不同程度突破,但離問界的成功差距不小。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車企與華為進行各種模式的合作之下,華為的賦能效果已經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Hi模式合作的前景更不明朗。
深陷“廉價”標簽的五菱,借力華為沖高,顯然也將面臨更多挑戰,如品牌力上并不占據的五菱,已經面臨著布局的滯后。從市場競爭來看,與華為進行Hi模式合作的深藍,早已將“華系車”打入15萬級市場。同時,鴻蒙智行“五界”之一的尚界,同樣是將要主攻20萬以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