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小時,訂單突破XXX萬”——這樣的宣傳文案,近年來頻頻出現。例如在今年的成都車展,全新MG4開啟預售39分鐘后,便官宣實現了訂單破萬輛;極氪9X宣布開啟預售1個小時后,訂單超4.2萬,于成都車展前夕上市的小鵬全新P7僅用了7分鐘就實現了訂單破萬。
這些令人咋舌的數字仿佛預示著汽車市場的空前繁榮,然而近日來關于“小訂造假”的熱議卻直接揭開了行業“訂單游戲”的遮羞布。

圖片來源:@吳佩
小訂&大定,不只是文字游戲
在汽車圈,尤其是熱鬧的市場,“小訂”和“大定”這兩個詞已然成為營銷熱詞。小訂通常指消費者在購車前支付的一筆小額預付款,金額一般在2000元至5000元之間,主要用于表達購車意向。靈活性較高,消費者可以隨時申請退款。對企業而言,小訂數據更多是一種營銷工具,用于向市場和投資者展示產品的初步受歡迎程度。然而,由于小訂的低門檻和高可逆性,其數據往往含有較多不確定性,轉化率也難以保證。
大定則意味著購車流程進入了嚴肅階段。到了這一步,消費者通常已經鎖定了車輛的具體配置,與車企簽訂了正式的購車合同,并支付了一筆金額更高且通常不可退還的定金。車企會據此啟動車輛的生產和準備流程。所以,大定數據被認為更能反映真實的購買意愿和市場熱度。
不過,即便是大定,也存在一個“后悔藥”窗口——猶豫期。大部分車企會提供1到3天左右的猶豫期,不同品牌猶豫期存在些許差異,在這期間,消費者如果改變主意,依然可以申請退款。我們所常見的“大定破X萬”的捷報,其數字實際上是包含了猶豫期內的所有訂單,而這一訂單雖然相比“小訂”來講更具貼近真實,但終究存在“水分”,最終轉化數據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沉淀出來。
那么,為什么車企如此熱衷于宣傳,甚至不惜在“小訂”數據上做文章呢?根源在于市場競爭已趨于白熱化。一款新車發布時,“小時破萬”、“首日兩萬”這樣的戰績,能夠快速吸引消費者目光,營造出一種“車很受歡迎”的熱銷假象。對于許多持幣待購的消費者來說,這種從眾心理效應非常顯著——大家都搶著買的東西,大概率不會錯。一份亮眼的訂單成績單,往往能成為壓垮消費者猶豫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推動其下單。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策劃訂單數據造假,幾乎成了業內一個公開的秘密。據透露,這甚至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一些廣告公司會提前數月為汽車廠家量身定制“小訂過萬”的營銷方案,手段包括組織內部員工或經銷商虛假下單,并在網絡上發動水軍造勢,連銷售話術都提前精心編排。這種有組織、有預謀的營銷行為,使得光鮮的訂單數字嚴重脫離了真實市場需求。
虛假狂歡后,誰來買單?
制造一場虛假的銷售狂歡看似聰明,但假的終究真不了。當新車發布三五個月后進入批量交付期,真實的銷量數據便會浮出水面,這種營銷亂象給整個汽車行業帶來多方面的危害。
首當其沖的是車企自身,車企可能被自己制造的數據所誤導。基于虛高的訂單而盲目擴大生產計劃,最終很可能導致嚴重的車輛庫存積壓。這不僅會占用企業巨大的資金成本,還會打亂整個供應鏈的節奏,對企業的健康運營帶來實質性的危害。
更長期的傷害,是對消費者信任和品牌信譽的侵蝕,建立信任需要數年,且極易毀于一旦。另外,品牌信譽的損傷是長遠且難以修復的,品牌此后的宣傳行徑也將易被打上問號。
從法律層面看,“小訂過萬”這類數據造假也游走在危險的邊緣,如果廣告公司故意制造虛假訂單數據,很可能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廣告法》中關于禁止虛假宣傳的明確規定,相關方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近日,中國廣告協會已公開發文呼吁,汽車廠家、經銷商和營銷機構必須堅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為汽車行業廣告和營銷傳播展開警示。
今年以來,關于汽車行業的無序競爭問題,相關部門已多次出手干預。從上海車展前夕工信部等部門收緊輔助駕駛的宣傳口徑,到今年5月商務部針對“零公里二手車”問題召集主要車企進行閉門會議,再到五月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倡議,明確反對企業采取無序的“價格戰”等內卷式競爭方式。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為行業的虛假營銷“踩下剎車”正在成為共識。對于車企而言,與其將精力和資源投入在制造數據泡沫上,不如更專注于提升產品實力和用戶體驗。畢竟,扎實的產品和真誠的口碑,才是穿越激烈市場競爭周期的最可靠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