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在第五屆全球汽車芯片產業大會上,上海為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趙敏俊指出,隨著乘用車智能化趨勢加強,L2級及以上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滲透率越來越高,安全議題愈發關鍵。
對此,為旌科技圍繞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可靠性三個維度開展芯片設計。他介紹到,為旌科技基于高計算效率等優勢打造高性能SoC芯片,推出第一代為旌御行系列芯片,VS919 H與VS919 L進入送樣實測階段,VS929研發推進,產品圍繞“好用、易用、耐用”構建競爭力。此外,為旌科技采用雙軌并行戰略,在端側AI芯片形成優勢,泛端側應用市場量產爬坡,汽車業務穩步推進量產轉型,未來將強化與產業鏈伙伴協同創新。

趙敏俊 | 上海為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今年上半年,乘用車L2級及以上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在車內的滲透率已超過50%,智能化趨勢愈發顯著。自今年年初起,智能輔助駕駛技術逐步從高端車型加速向中低端車型滲透,其中,10-15萬元價格區間的車型智能化滲透率迅速提升,盡管NOA功能在該區間的滲透率尚低,但因該價格區間車型銷量占比最大,將成為未來智能化競爭的主要戰場。同時,10萬元以下車型的智能化能力也將逐步滲透,未來智能化普及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圖源:演講嘉賓素材
越來越多的用戶體驗到智能化帶來的駕乘升級,安全這一議題也愈發重要。安全行駛是汽車最基本且核心的能力,當前行業內對安全問題的討論日益深入。
在中文語境中,“安全”一詞的含義較為泛化,而在英語體系中,其內涵可細分為Safety(功能安全)、Security(信息安全)和Reliability(可靠性)三個維度。下面我將圍繞這三個方面,介紹為旌科技在芯片設計中的技術考量。
功能安全層面,根據ISO 26262標準體系,不同汽車應用場景對功能安全等級存在差異化需求,這直接決定了芯片選型的技術路徑。基于FuSa的SoC芯片開發,其核心設計理念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通過系統架構優化實現故障源頭防控,二是構建故障發生后的容錯處理機制。
在SoC芯片的功能安全等級設定與選型方面,理論上采用全ASIL-D級芯片可實現最高安全保障,但會引發成本指數級攀升及開發復雜度激增等現實問題。因此,商業實踐中更強調技術方案與應用場景的適配性,技術先進性并非唯一考量標準,滿足用戶需求、具備量產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才是最優選擇。當前行業實踐中,主流SoC芯片多采用整體ASIL-B級設計,僅在制動、轉向等關鍵控制模塊采用ASIL-D級單元,通過分區安全策略在成本控制與安全保障間取得平衡。隨著半導體技術演進,ASIL-D級芯片的普及將成為趨勢,但其實現仍需突破多重技術瓶頸。
下圖是我們基于IPD體系,融合SEooC方法論構建的開發流程。其中,圖中綠色標注部分為FuSa核心開發環節。

圖源:演講嘉賓素材
下面聚焦信息安全領域。隨著汽車智能化發展,數據安全防護需求貫穿車輛啟動至行駛全周期,涵蓋攻擊防御、身份認證等底層安全機制,這對芯片架構提出系統性要求。具體包括接口安全、通信加密、操作系統安全防護及OTA升級安全保障等維度。鑒于車載系統遭受網絡攻擊的嚴重后果,硬件層面需通過HSM與安全固件協同,配合TEE構建縱深防御體系。在信息安全標準方面,我們遵循EVITA規范,目前為旌科技全系芯片均達到Full HSM認證等級,可系統化保障芯片、數據及信息傳輸的安全性。
可靠性層面,芯片可靠性通常劃分為多個等級體系。在民用領域,車規級芯片是可靠性要求的“天花板”,其嚴苛的技術規范直接導致設計復雜度、研發周期及制造成本顯著高于消費級芯片。
以封裝環節為例,作為保障芯片可靠性的核心工藝,其設計挑戰正隨算力需求攀升而加劇。當前,為滿足智能輔助駕駛等場景的算力爆發式增長,芯片面積持續擴大,導致硅基材料脆性特征凸顯。在機械應力作用下,大尺寸芯片更易產生微觀裂紋等結構失效,這對封裝材料的機械強度、熱膨脹系數匹配性及工藝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通過優化基板材料、改進互連結構等系統性方案實現可靠性保障。
此外,隨著芯片算力持續提升,功耗與發熱量同步增長,在長期反復使用過程中,熱應力與機械應力疊加效應顯著。這種持續應力作用類似于金屬疲勞現象,可能導致芯片內部微結構損傷甚至引腳斷裂等失效模式,對產品可靠性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封裝設計需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應力管控體系,通過前端設計優化、多物理場仿真分析及可靠性測試驗證等閉環流程,確保封裝結構抗應力能力。

圖源:演講嘉賓素材
在一個封裝可靠性設計實踐案例中,在項目前期階段,我們基于算力需求、接口規范等核心參數開展封裝選型評估,在此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優化設計滿足甚至高于AEC-Q100標準要求,確保芯片樣品一次性通過可靠性驗證測試。該流程體系有效平衡了高算力需求與封裝可靠性之間的技術矛盾,為車規級芯片量產提供了工程化解決方案。
AEC-Q100測試周期通常長達數月,若測試過程中出現失效情況,重新迭代測試又將耗費額外數月時間,時間成本顯著。因此,確保前期設計質量并實現測試一次性通過,成為保障項目進度與成本控制的關鍵環節。
相較于消費類芯片,AEC-Q100可靠性驗證體系具有測試項目復雜度高、驗證周期長、成本投入大等顯著特征。尤為關鍵的是,該標準對供應鏈管控提出嚴苛要求——從原材料選型到生產產線,均需滿足車規級認證標準,這直接導致全生命周期管理復雜度大幅提升。
當前,無論是功能安全領域的ISO 26262標準,還是可靠性驗證領域的AEC-Q100標準,均已形成完善的國際規范體系。但需明確的是,標準僅代表行業準入底線,我們在芯片設計實踐中始終秉持“基于標準、超越標準”的原則,在合規框架內追求更高可靠性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現行標準體系主要基于歐美汽車工業百年技術積淀形成,而隨著我國產業實現全球領跑,構建符合中國產業特色的自主標準體系已成為迫切需求。
“十四五”規劃實施期間,國家層面持續推進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我們作為產業鏈企業深度參與相關標準制定工作。預計“十五五”時期將有更多適配中國產業路徑的標準規范出臺,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特別在2024年行業將安全發展提升至戰略高度的背景下,國家通過強化標準引領,著力夯實汽車智能化轉型的安全根基。
伴隨產業變革深化,傳統“主機廠-Tier1-Tier2”的垂直分工模式正向多元化協作形態演進,產業鏈涌現出多種合作范式。對此我們認為,專業化分工仍是提升產業效率的最優解,通過各環節企業聚焦核心能力建設,配合開放協同的創新機制,方能實現全產業鏈的價值共創與共贏發展。
我們始終認為,汽車智能化發展進程可參照移動終端產業過去十余年的演進路徑。回溯手機行業變遷,早期呈現百家爭鳴的競爭格局,最終形成頭部企業主導的市場格局。當前汽車產業正經歷類似的結構性變革,雖存在產業特性差異,但市場集中度提升、專業化分工深化的趨勢具有共性特征。
作為產業鏈核心環節的參與者,為旌科技始終聚焦芯片研發制造,我們堅信,垂直領域的技術深耕是推動產業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們基于高計算效率、高安全性、高集成度、低功耗、低延時五個優勢打造高性能SoC芯片,其中,安全是我們進行芯片設計的關鍵維度。
基于上述技術架構,我們已成功推出第一代為旌御行系列芯片,其中有兩款產品均已進入客戶送樣與實測評估階段。同時,下一代旗艦芯片的研發工作正按計劃推進。
作為首代產品中的高端型號,VS919 H定位于10-15萬元價格區間的中算力市場,該細分領域具備顯著增長潛力。該芯片采用單芯片集成方案實現行泊一體功能,典型應用場景下功耗低于10W。通過架構級優化設計,有效降低了內存訪問帶寬需求,顯著緩解了內存墻對系統性能的制約,在能效比與計算效率方面形成差異化優勢。
在產品定義層面,我們圍繞好用、易用、耐用三大核心維度構建競爭力體系:“好用”體現為高算力能效比與實時響應能力;“易用”依托成熟完備的工具鏈支持,可縮短客戶開發周期并簡化板級硬件設計;“耐用”則通過全生命周期功能安全設計實現,既滿足車規級可靠性要求,又從源頭規避潛在召回風險,形成顯著的成本優化效應。
整體而言,我們通過“好用、易用、耐用”的產品理念優化系統級解決方案,協助客戶簡化設計架構、縮短研發周期,并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整車安全體系。這種多維度的系統性降本策略,突破了單一芯片成本控制的局限,實現了從研發到量產的全鏈條成本優化。
作為成立于2020年的新興科技企業,為旌科技即將迎來五周年里程碑。公司發展初期以研發為核心驅動力,鑒于大型SoC芯片具有長周期開發特性,我們采用雙軌并行戰略推進業務布局,在端側AI芯片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其中智能輔助駕駛作為戰略重點方向持續深耕;同時拓展以視覺與AI技術為核心的泛端側應用市場,相關產品已通過行業頭部客戶驗證并進入規模化量產階段,當前正處于爬坡關鍵期,逐步構建起穩定的營收增長極。汽車業務方面,鑒于其較長的商業化周期特性,目前公司正穩步推進從概念驗證向量產交付的轉型過渡。
未來,我們將持續強化與汽車產業鏈伙伴的協同創新,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解決方案開發領域構建開放合作生態,共同探索最優技術路徑與商業化落地模式。